会议讲座
首页 >> 会议讲座

如何从空间-地方的视角解析中国对非投资社区遭遇?

发布日期:2020-06-04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人发学院 字号:[ ]

        

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时空研究的推动,时空问题对于阐释全球化状况的显著性日益增强。时空视角对全球化状况的阐释力在何处?如何从时空视角解释中国资本的全球化状况?走出去中国资本又构建了怎样的空间-地方关系?

基于这些问题,5月14日,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在线上成功举办本学期第三场发展知识学术论坛,主讲人是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雷雯博士,她以“空间和地方:中国在非农业投资的社区遭遇”为主题和90余位参与者进行分享。

雷博士先以哈维的时空修复理论阐释了对当下全球化状况的理解。随着资本灵活积累方式的转变,资本通过时空修复的方式,进行了全球的扩张,并造成了发展不均衡的全球化状况。这一过程中,哈维认为空间-地方关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同质化的空间凸显了地方概念中的异质性,如果地方是一个存在(being),那么成为空间(becoming space)的政治就是将地方客体化以便将其转变成为空间,这是由全球化空间生产规律所决定的。而中国资本在过去以承载全球化的客体的角色出现,现在则面临着“走出去”的新状况,在这一状况中,中国资本的实地遭遇又体现出怎样的空间-地方关系,这是本次讲座所探讨的个案的理论背景。

接着,她以中国在坦桑投资的某农场为案例介绍了中国对非投资社区遭遇。在以农场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为核心的社区互动中,她认为除了文化差异、历史影响以外对具体的农场与村子的空间关系的认知,是解释村落对企业社会责任要求的重要视角。虽然农场的土地并不归属于村子,但是村子对于农场存有“在村内”的空间认知,形成了村落对农场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动因。除此之外,她还进一步追踪了农场帮助建设的村办公室这一具体空间的表征叙事的改变,并展示了在村庄重要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社区对形塑空间表征的能动性,并以这一方式将“空间”嵌入在当地生活叙事当中,形成了归属于社区的“地方”构建的过程。除此之外,她还简单地介绍了该企业在当地的其他如营地空间、工作空间、种植空间的构建和遭遇。

最后她认为哈维的理论洞见在于揭示了资本利用地方多样性的能力,但在本案所体现的社区遭遇中,社区通过空间表征的叙事转变,利用了资本造就的空间,体现的是将空间嵌入到社区生活叙事中的“造地”过程。这一过程中社区不是作为“被”空间改造的客体角色,而是主动利用空间政治的主体。

在讨论环节雷博士还同听众同空间生产中的国家作用、资本影响及权力机制,飞地式的空间形态以及企业本土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参会中的海外中资企业实践人还以 “灵活还是规范”、“建墙还是保证安全”、“村公所在当地的示范效应”等状况对本讲座的个案内容进行了探讨与补充。

本讲坛由人文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徐秀丽教授主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各项国际发展合作机制的推进,来自中国的资本、人、器物、符号等不断走向海外,超越传统中西划分的多元全球化要素同时不断走入中国。在此背景下,如何创新社会科学研究的视角,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获得新的问题意识是时代之需。为了满足这一日益增强的政策、学术和社会需求,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将通过比较发展研究和国际发展合作研究两个维度的探索不断深化中国对世界的认知,也不断拓展世界对中国的理解。本学期将通过九场发展知识讲坛,分别从减贫、援助、投资、移民、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不同类型的地方和跨国发展实践探究,来加深理解空间研究对于新型发展知识的启示。

 

撰稿:黄麒睿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