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讲座
首页 >> 会议讲座

“中国与国际发展暨第三届国际发展研究网络年会”在京成功举行

发布日期:2015-07-1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人发学院 字号:[ ]

  

  2015年7月2日,由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IDRN)主办、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支持的“中国与国际发展暨第三届国际发展研究网络年会”在北京亮马河会议中心成功举行。来自商务部、财政部、农业部、卫计委等相关政府单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UNWFP)、世界卫生组织(WHO)、欧盟(EU)、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使馆、瑞典驻华使馆、挪威驻华使馆、美国国际发展署(USAID)、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大自然保护协会(TNC)、柬埔寨发展理事会(CDC)等各类国际组织以及以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伦敦大学、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韩国发展研究院(KDI)、印度新德里智库机构(RIS)、德国发展研究院(DIE)、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等为代表的多家国内外学术机构的100余位政府官员、专家和学者受邀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国际发展研究网络主席李小云教授主持,他对本次会议的战略背景及意义进行了介绍。随后,国际发展研究网络联合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及欧洲研究所前所长周弘研究员在致辞中强调,网络的发展与知识分享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应提倡以知识在更大范围内的广泛分享来进一步推动网络的纵深发展。商务部国际经贸关系司梁红处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该网络已经成为中国连接国际发展社会和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平台,并承诺商务部国际司会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全方位支持网络各项工作的开展,期待国际发展研究网络成为中国发展研究智库“走出去”的典范。之后,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高级政策顾问乔建荣女士代表DFID简要介绍了网络目前已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果,赞赏其在中国与国际发展对话中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并期待今后能够与网络携手开展一系列更富成效的工作。开幕式的最后环节由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国际发展系的知名教授James Putzel发表了题为“中国的发展:一个超越增长的叙事(China’s Development Beyond the Growth Story)”的主旨演讲,他首先感谢了国际发展研究网络为中国与国际发展研究与合作所做的贡献,着重对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事实进行阐述,他认为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乡村与城市场域的迅速转换等都是变革中的重要环节,中国也在应对这些变革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知识,包括如何应对环境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以及民生问题等。最后,James教授强调中国独特的发展经验对于促进国际社会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这种以发展经验为表征的知识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消化,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分享与传播。
  此后会议主要进行网络研究项目进展汇报。汇报在两个分会场进行。在第一分会场进行了以“中国的发展合作与全球发展体系(China’s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and the Global Development System)”为主题的分论坛,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助理教授徐佳君、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的副研究员游滔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副教授张效民分别围绕各自研究做了题为“中国在促进可持续发展资助中的角色”、“应对变化世界的中国援外管理”以及“中国参与国际多边援助的主题研究”的展示,与会的国际专家委员会(IAC)成员对其研究逐一点评,并同研究人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沟通。与此同时,第二分会场的讨论围绕着“在行动中的中国发展(China’s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in Action)”这一主题展开,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徐秀丽、周圣坤和张传红三位副教授结合自身的实践研究,分别做了题为“坦桑尼亚及赞比亚的中国国有农业企业——针对当地发展的国民外交机制”、“中国经验应用于坦桑尼亚农业及减贫工作的相关性”和“中非农业项目中的国家、资本和当地机构间的互动分析”的研究汇报,此外,来自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的交流处副处长李琳一和项目官员徐进以“对中国对外援助的公众态度研究”为题,对其已经开展近一年的研究工作的进展进行了简要汇报。点评专家认为这些大多以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为主要方法的、基于长期田野调查实践的研究对于理解和把握中国参与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新颖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并期待各位在今后做出与发展理论能够充分对话的、更为扎实的、有解释力的研究。
  下午会议的第一个环节由来自财政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北京分部的周强武主任发表了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国际发展中的新型伙伴关系(AIIB: New Partner i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为题的主旨演讲,该发言主要从亚投行的历史脉络、独特性、优势以及风险防范、面临的挑战等多个方面展开,其强调亚投行的出现是这个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不应简单地将其视为是对世界银行(World Bank)、亚洲开发银行(ADB)等政策性银行的威胁和挑战,而应更多地看到亚投行一直强调的兼容并包和所持有的开放的态度,亚投行也期待与更多的国家/地区以及国际性、区域性组织一道实现合作共赢。该发言引起了国内外与会者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
  主旨发言之后的会议再次分为两个会场进行。第一分会场首先举行了题为“对中国农业合作的观察(Perspectives on China’s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的分论坛,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钟玲、陆继霞和唐丽霞三位副教授围绕各自研究分别做了题为“价值导向及其对中非关系的影响”、“投身非洲农业的中国援外人员生活世界”以及“公共产品还是商业机会?——对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民族志研究”的主旨展示,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对三位老师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提问、点评和交流互动。接下来第一分会场还举行了题为“多边发展金融体系背景下的中国参与(China in the Multilateral Development Financing System)”的分论坛,来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朱杰进副教授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研究生洪燕秋围绕自己的研究实践分别进行了题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的设计——中国的角色与议题”与“中国参与国际发展资助体系的影响研究”的主旨汇报,国际专家委员会(IAC)成员认为上述研究的主题与当前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紧紧相扣,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同时需要避免此类研究落入过于宏观而显得缺乏实质性的、批判性的观点的窠臼,并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研究的开展进行了指导。
  同时进行的第二分会场首先举行了题为“对外投资和援助中的相关议题(Issues on Foreign Investment and Aid)”的分论坛。来自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博士生郑燕霞、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副处长何君以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张博文结合各自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分别做了“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对于当地减贫工作的效果”、“政府主导和内嵌式实践:内生性制度对农业对外投资和援助的影响”以及“针对日本的对外援助和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在东南亚国家对外援助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的对比研究”的主旨展示,参会的国内外学者分别对上述研究一一进行了点评,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之后,第二分会场接着举行了“一些其他的研究议题(Some Special Contexts and Questions)”分论坛,来自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沈晓雷与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周瑾艳分别就自己的研究进行了题为“中国和津巴布韦间的农业合作:模式、效果和未来”与“中国在非洲的健康参与——软实力、公共产品或是投资机会?”的研究报告。James Putzel教授及Barry Carin教授等专家做了细致的点评,并对两位年轻学者的下一步研究给予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在此次会议的最后环节中,首先由国际发展研究网络的王伊欢教授和李琳一副处长代表网络管理小组(Management Group)就2014-2015年度网络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汇报。随后,网络主席李小云教授再次感谢全体网络成员及相关政府单位、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在过去一年中对网络工作的全力支持,并希望有更多对中国参与国际发展感兴趣的机构加入到网络的活动中来,共同促进中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不同层次的国际发展合作当中,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在网络正式活动宣告一段落后,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杨立博士和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的齐顾波教授分别发表了“公民社会视角下的中国对柬埔寨援助(China’s aid towards Cambodia: Perspective from the civil society)”与“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文化汇通(Culture Crossvergence in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的项目报告,这两份报告作为中国参与国际发展的重要范例为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不少启发。之后,经合组织(OECD)发展援助委员会前司长、国际发展研究网络国际专家委员会成员Richard Carey先生对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表示了由衷的祝贺,他在致辞中感谢了对网络工作付出努力的工作人员,并期待网络在来年开展更加精彩、更为丰富的活动!最后,国际发展研究网络主席李小云教授宣布此次会议圆满结束。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